Notes on: 李泽厚, (2008):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

View on DouBan

@book{李泽厚_华夏美学_美学四讲_2008,
  author    = {李泽厚},
  publisher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series    = {李泽厚集},
  title     =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
  url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117249/},
  year      = {2008},
}

华夏美学

第一章礼乐传统

第 36 页

中国的政治是伦理政治,美善不分或美善同一的观念非常持久。

第 41 页

诗逐渐成为个人抒情的领域,而文则是宣扬政教的工具。所谓“诗主言情,文主言道”,便被后世这样区分着。

第二章孔门仁学

第 52 页

对技能的熟练掌握,是产生自由感的基础。所谓“游于艺”的“游”,正是突出了这种掌握中的自由感。

第 57 页

Hegel 嘲笑孔子思想不算哲学,因为没有对形上本体的反思和对世俗有限的超越。

第 58 页

时间是哲学中永恒之谜。

第 60 页

如果生有意义和价值,就让个体生命自然终结而无需恐惧哀伤,这便是儒家哲人所追求的生死理想。从而,如果要哀伤,那哀伤的就并非死而是短促的生――时间太快,对生的价值和意义占有和了解得太少。

第 61 页

时间情感化是华夏文艺和儒家美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它是将世界予以内在化的最高层次。

第 66 页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第 67 页

在任何事物之前无需退缩,在天地面前无所羞惭和恐惧,从而就不必低首于任何力量,不必膜拜于任何神灵。

第三章儒道互补

第 106 页

在希腊乃至德国的传统中,常常可以感到在极端抽象的思辨中,蕴藏着一股激昂、骚动、狂热的冲力。

第四章美在深情

第 127 页

儒、庄、屈的这种同异,最鲜明地表现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我认为,死亡构成屈原作品和思想中最为“惊采绝艳”的头号主题。

第 128 页

Albert Camus 说:“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自杀问题,决定是否值得活着是首要问题。世界究竟是否三维或思想究竟有九个还是十二个范畴等等,都是次要的。”

第五章形上追求

第 166 页

佛教诸宗都传进中国,但经数百年历史的挑选洗汰之后,除浄土在下层社会仍有巨大势力外,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中,中国自创的顿悟禅宗成为最后和最大的优胜者。

第 167 页

禅把儒、道的超越面提高了一层,而对其内在的实践面,却仍然遵循着中国的传统。

第 193 页

尽管理学家都声称遵奉孔孟,但实际上他们既赋予孔子“吾与点也”以新的形上解释,也超出了孟子的道德人格的主体性,而将它哲学地“圣”化了。

美学四讲

美学

第 253 页

人如果不盲目地作为生物的自然族类存在,便该存在在自我意识中,也就是存在在对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之中。只有理解和解释了自己的存在,自己也才真正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