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何兆武, (2006): 上学记¶
@book{何兆武_上学记_2006,
author = {何兆武},
publisher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title = {上学记},
url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59140/},
year = {2006},
}
上学记・甲¶
- 第 26 页
我们的几何教材是北师大数学系傅种孙老师一系传承下来的,后来他做了师大副校长。记得《几何学》开宗明义就是对基本概念“点”的定义:“今有物焉,无以为名,称之为点。”
- 第 30 页
巴金的文章我也不欣赏,一直到老我都不欣赏,觉着那些东西缺乏思想深度,得不到什么启发。
- 第 32 页
达尔文的思想以及随后风行一时的实证主义思潮影响到胡适,胡适的思想缺乏深度也与此有关,他始终都停留在进化论的阶段,停留在实证主义,而且他批评别人也是这样说:什么什么人为什么还这样思想呢?就是因为他没有接触了进化论的缘故。其实胡适接触了进化论,却被进化论束缚住了,处处都受了它的限制。
鬼子来了¶
- 第 49 页
国民党右派元老马君武还写了一首当时脍炙人口的打油诗:“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 第 52 页
今天却为宋哲元送上一顶“爱国将领”的桂冠,似乎很不实事求是。不应无视历史,“爱国”一词也不宜贬值。29 军广大官兵的确是爱国的、抗日的,但宋哲元本人――至少在我的印象里――不过是想利用这个特殊的环境,在日本人与国民党的夹缝之中作个土皇帝。
上学记・乙¶
- 第 90 页
上海交大是非常好的大学,请的都是清朝末年的一些老先生教国文,出了个作文题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论”,我连题目都看不懂,要是这个题目给我作文的话,肯定得零分。
上学记・丙:迁徙的堡垒¶
- 第 117 页
沈从文先生是非常用功的,可是他没有任何学历,当过兵,后来到大学里教书,还成了教授,所以往往受学院派的白眼,从刘文典先生到钱锺书先生都是这样。记得有个同学跟我讲,刘文典先生在课堂上公开说:“沈从文居然也评教授了,……要讲教授嘛,陈寅恪可以值一块钱,我刘文典一毛钱,沈从文那教授只能值一分钱。”可惜我们现在看过去的人总是带着谅解的眼光,只看到融洽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们彼此之间相互看不起的那一面,没有能把人与人之间的一些矛盾真正揭发出来。
- 第 123 页
后来我们发现,读英文小说不要看英美人写的,而要看其他国家的作品翻译成英文的,……那些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就容易得多。
- 第 128 页
最清楚记得有一次,我看见物理系比我们高一班的两位才子,杨振宁和黄昆,正在那高谈阔论。其实我们也没有来往,不过他们是全校有名的才子,谁都知道的。黄昆问:“爱因斯坦最近又发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没有?”杨振宁说看到了,黄昆又问以为如何,杨振宁把手一摆,一副很不屑地样子,说:“毫无 originality(创新),是老糊涂了吧。”
几个难忘的人¶
- 第 142 页
在搞民主运动的时候,他(闻一多)在课堂上对我们说:“你们是从外面打进来,我从里边杀出去,我们里外合应,把传统的腐朽文化推翻!”
- 第 155 页
前不久我在《科学文化评论》杂志上看到对邹承鲁院士的访谈,记者问他:“西南联大的先生里您最欣赏谁,最不欣赏谁?”邹承鲁说:“最佩服的是陈寅恪,最不欣赏冯友兰。”
战火芬芳¶
- 第 180 页
张奚若先生在课堂上不止一次地说:“当局一听‘自由’两个字,无名火立刻就有三丈高。”
- 第 181 页
飞机来得挺有规律,每天差不多都是十点钟准时来,炸到十二点、一点钟又走了,所以后来我们上课的时间都改了,早上七点到十点钟上课,下午三点钟再上,中间那段就是等它来轰炸的。
- 第 182 页
记得街上有一家牛肉面馆,被炸之后换了个招牌“不怕炸”。
忆同窗¶
- 第 223 页
我读到 T.S.Eliot(艾略特)30 年代的一段话:20 世纪知识分子面临的思想选择只有两条路,要么做一个布尔什维克,要么做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日日江楼坐翠微¶
- 第 254 页
我当时想,诗人大概可分为四等,一般吟风弄月或别愁离恨,是低等的,即所谓 rhymer(打油诗人)。李白的诗天马行空、睥睨一世的气魄更高一等。而杜诗则历尽沧桑,感慨深沉,似乎又再高一等。至于那些说出了人生中不可说、不能说的恍惚迷离,乃至肠断魂销、心肝破碎的愁苦和哀怨,应该是诗中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