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Snow, E. (1979): 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
@book{Snow_西行漫记_1979,
author = {Snow, Edgar},
note = {董乐山译},
publisher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title = {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
url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506961/},
year = {1979},
}
第三篇在保安¶
- 第 63 页
在长征路上,毛泽东和李德(另一个烟瘾很重的人)进行了独特的植物学研究,遍尝各种的叶子,要寻出烟叶的代替品来。
- 第 67 页
他(毛泽东)知道一些美国的黑人问题,把黑人和美国印第安人所遭受的待遇,跟苏联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相对照。
- 第 68 页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他思想的核心,但据我的推想,阶级仇恨对他来说大概基本上是他的哲学体系中的一种理性的产物,而不是本能的冲动。
我觉得他想把他的哲学,即“长期观点”的辩证法,作为任何大规模行动中的权衡标准,而在这个思想范围内,人命的宝贵只是相对的。这在中国的领袖人物中间显然是很不平常的,因为从历史上来说,他们往往置权宜于伦理之上。
- 第 69 页
然而我非常怀疑,他是否能够博得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敬仰,也许这并不完全因为他有非凡的头脑,而是因为他有农民的个人习惯。
- 第 88 页
有什么别的学校由于纸荒而不得不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
- 第 100 页
你知道在某种意义上你也可以把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看成是一个盛大的巡回宣传演出,与其说是为了保卫某种思想的绝对正确,不如说是为了保卫这种思想的存在权利。
- 第 101 页
这种“共产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由于突然得到大量的科学知识,引起了伟大的梦想,开始“回到民间去”,到他们国家的基层乡土中去,把他们新获得的知识“启示”一些给知识上贫乏的农村,给生活在黑暗中的农民,争取他们的联盟,一起来建设一种“比较富裕的生活”。一个更好的世界是能够创造的,而且只有他们才能够创造这样一个世界,在这样的信念的鼓舞下,他们把实行的方案――公社的理想――带到人民中去,征求他们的认可和支持。他们赢得的支持似乎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他们通过宣传和具体行动使亿万人民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概念。
- 第 102 页
几百年来,中国的文人一直要努力凌驾于人民之上,侪身于高高在上统治人民大众的一小批官僚阶级之列――所凭借的手段就是把象形文字和仅有的一些知识据为己有,以此来作为控制乡村的愚昧的武器,而不是用来启蒙。但是新的孕育却产生了一种现象――这个婴儿不但要同“愚昧的”大众共享知识,而且甚至要把大众理想化。
第五篇长征¶
- 第 180 页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 第 244 页
我问彭德怀受到什么书籍的影响。他说,他年轻的时候读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一次开始对军人应对社会负有什么责任有了一些认真的思虑。“司马光笔下的战争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只给人民带来痛苦――很象我自己的时代里中国军阀之间的混战。为了要使我们的斗争有一些意义,为了实现长期的变革,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 第 252 页
(彭德怀)“战术很重要,但是如果人民的大多数不支持我们,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不过是人民打击压迫者的拳头!”
- 第 253 页
红军的优越性就在这里――它往往是在战斗中相信自己是为一定目的而作战的唯一一方。
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
- 第 274 页
(徐海东)“国民党军官一共杀死了徐家六十六个人……被杀的有我二十七个近亲,三十九个远亲……蒋介石下了命令,我的家乡被占领时,姓徐的一个也不能留下。”
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 第 315 页
(韦尔斯女士)“朱德决不会写出一部自传,因为他以为自己个人不能离开他的工作而存在。”
写作关于中国革命的复杂情况,除了第一手材料外,都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