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邹金灿, (2016): 唐宋诗会意:七百年的风流儒雅

View on DouBan

@book{邹金灿_唐宋诗会意_2016,
  author    = {邹金灿},
  title     = {唐宋诗会意:七百年的风流儒雅},
  year      = {2016},
  publisher = {长春出版社},
  url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83150/},
}

风雅篇

在古人诗中,正反义并举的一个词,其义常落在一端。如李商隐的“浮世本来多聚散”,诗人 伤心的是“散”;苏轼的“存亡惯见浑无泪”,意思是惯见“亡”而无泪。

那些“无表现”之人

在读书方面,黄庭坚有这样一个说法:“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 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 则释卷而茫然。”

多少人在重蹈楚国宫女的覆辙?

南宋诗人兼诗论家刘克庄认为:“以情性礼义为本,以鸟兽草木为料,风人之诗也。以书为 本,以事为料,文人之诗也。”风人之诗讲求的是即景抒情,语句流美,容易上口,对诗人 的天赋要求很高。而文人之诗则内敛深沉,语句可以不漂亮,但意思九曲八转,极尽迂回之 能事,这就要求作者必须要多读书,胸中包罗各种典故,方可下笔。

从风人之诗的角度看,诗的确如鲁迅所说,已经被唐人写尽了。但从文人之诗的角度看,诗 却永远不会有被写尽的时日。宋诗有着丝毫不逊于唐诗的价值,也正因为其实现了从风人之 诗到文人之诗的转变,它才在唐诗的百尺竿头上,更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