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李泽厚, (2008):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book{李泽厚_中国近代思想史论_2008,
author = {李泽厚},
publisher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series = {李泽厚集},
title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url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117248/},
year = {2008},
}
康有为思想研究¶
- 第 146 页
梁启超《康有为传》:先生教学者常言“思必出位,所以穷天地之变。行必素位,所以应人事之常。”是故其思想恒穷于极大极远,其行事恒践乎极小极近,以是为调和,以是为次第。
- 第 178 页
梁启超《康南海传》:先生者,孔教之马丁路德也。
论严复¶
- 第 276 页
严复《西学门径功用说》:吾人为学穷理,志求登峰造极,第一要知读无字之书。
- 第 278 页
严复《原强》:中土之学,必求古训,古人之非,既不能明,即古人之是,亦不知其所以是,记诵词章已误,训诂注疏又甚拘。
注解
诂,音 gu 三声。
论严复¶
- 第 285 页
在广大农村小生产为社会基础和农民革命为实质的中国近代,这种微弱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理想和要求,根本得不到任何力量的支持,只好消失在漫漫长夜中了,连思想领域内的影响也微不足道。
论孙中山的思想¶
- 第 330 页
长期的革命斗争,容易使人们把手段误认为目的本身,把手段看得很高,反而轻视和忘记了其手段之所由起,即原先的目的所在,从而经常走入歧途。
- 第 353 页
孙中山《民生主义谈》: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
- 第 356 页
恩格斯《美国工人运动》:在中世纪成为封建剥削的根源的,并不是由于人被剥夺了土地,相反地是由于人被束缚于土地。
- 第 382 页
不立足于社会实践,而立足于感官知觉,不立足于人类学而立足于生物学,是一切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根本缺陷,这一缺陷至今也仍未被充分认识和克服,就是在好些马克思主义者那里也如此,所以在实质上就并没有越出孙中山多少。
- 第 386 页
但阶级斗争又确乎并非解决阶级矛盾的惟一法门,孙中山以阶级调和替代斗争,以“生态”替代“病态”等等论点,不是颇值得重新评价和考虑的么?
- 第 387 页
在中国,争取国家的独立富强和解决广大人民的贫困饥饿,亦即“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民众的生命”,是近代思想的主要课题。政治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等等,反而居于次要甚至被掩盖了的地位。
章太炎剖析¶
- 第 389 页
评价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一个人在历史上所起的客观作用,从推动或阻碍历史发展的大小着眼,确定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主要作用,而不是单纯从个人着眼,沉溺在个人的各种思想、行为的细节中纠缠不清。首要的是在历史上的客观功过,而不是个人某些主观言行。所以,这既不是去平衡一个人的一生言行,也不是去抽象品评个人的道德、品质,应该以历史学而不是以伦理学的标准来作为衡量尺度,除非这种道德、品质确在当时或后代造成了重要客观影响。
注解
参见 钱理群《毛泽东时代和后毛泽东时代》上册导言关于毛泽东及其时代的几个问题第 23 页 所述之历史观。
- 第 390 页
他(章太炎)主要是凭一支笔进行斗争,在思想领域内起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不是几封未公开发表、在历史上也并无影响的私人书信能替代或等同的。)
- 第 406 页
章太炎反对代议民主,与前述地主阶级反对理由不但明显不同,而且恰恰相反。一个是怕代议民主会使人民站起来,一个是怕代议民主会又新添一批压迫者。
- 第 407 页
地主阶级及其思想家一般无例外的敌视农民起义,这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
- 第 420 页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真正具有哲学上的思辨兴趣和独创性,企图综合古今中外铸冶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体系的,只有谭嗣同和章太炎两人(虽然就整个思想体系说他们不及康有为和孙中山)。
梁启超王国维简论¶
- 第 430 页
他(梁启超)不是思想家,而只是宣传家。
- 第 445 页
王国维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浸染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唯心主义,但他清醒的看到“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他知道他所爱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并不可信的,从而把自己的主要力量献给了可信的历史科学。
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
- 第 450 页
鲁迅几十年始终憎爱分明,毫不含混,思想中那种既极其清醒又分外深沉的个性特征,作品中那种火一样的热情包裹在冰一样的冷静的美学风格,不都可以追溯到这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印痕么?
- 第 451 页
鲁迅晚年题词:“杀人有将,救人用医,杀了大半,救其孑遗,小补之哉,呜呼噫嘻”。
- 第 460 页
(辛亥革命)对落后的农村毫无变动(并与太平天国革命的巨大震动相映对)。
后记¶
- 第 483 页
从《资政新篇》和改良派“向西方学习”要求实行近代化以来,一百年过去了。对几代人是如此漫长的苦难历程,在历史却不过是一瞬。然而,为了使曲折的瞬间尽可能缩短一些,则个人或偶然就有其极为重要的意义,必然论之所以不是宿命论,客观历史规律之所以要与主动创造历史相统一,关键也在这里。历史的偶然一瞬间可以是一代人的几十年。从而通过种种偶然去理解和把握必然,促使偶然更多的和更充分的体现历史前进的“必然”,就应该是一件很重要的学习任务,也应该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首要课题。偶然与必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历史哲学的最高范畴,如同它们也是艺术和生活中的最高哲学范畴一样。
- 第 486 页
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尖锐激烈,使政治问题异常突出。这是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如前所说,思想与人民、国家、民族的主要课题息息相通,休戚相关。缺点则是由于政治掩盖、渗透、压倒和替代了一切,各个领域或学科的独立性格反而没有得到充分展开和发挥,深入的理论思辨(例如哲学)和生动的个性形式(例如文艺),没有得到应有的长足发展,缺乏反映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哲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 第 487 页
在马克思主义真正输入中国以前,中国基本上出现和经历了三种先进的社会思潮……这三种社会时代思潮,就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改良派自由主义的变法维新思想和革命派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思想。
- 第 493 页
如果拿同样有名的袁枚的书信与曾国藩相比较,便可清晰的看出二者的不同,一个具有浪漫生气,憧憬个性解放,嘲笑陈规旧习,要求离经叛道;一个却如此迂腐守旧。然而袁枚比曾竟早了一百年!
注解
将这两个人的家书拿来对比着读,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 第 495 页
袁世凯本人是中国近代最大的阴谋权术家,而为以后各种军阀统治者所效法不已。
- 第 496 页
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大奸大窃,其貌每大忠大信。
- 第 499 页
书中(也包括其他拙著)屡用的“封建”“封建社会”“封建主义”一词,即三十年代流行的 feudalism 之中译,指的是两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体制,此译、此词毫不准确(中国早即“废封建,立郡县”),但既已约定俗成,便一时难以更换,只愿不以辞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