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李泽厚, & 刘再复, (1997): 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
@book{李泽厚_告别革命_1997,
author = {李泽厚 and 刘再复},
publisher = {天地图书},
title = {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
url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461367/},
year = {1997},
}
革命与告别革命――给《告别革命》作者的一封信¶
- 第 13 页
国家、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一体化的根源是政治的一体化,政治一体化的基本观念是:最高权力是单一的、不可分割的。因此,多元主义的政治是社会理想的中心一环,多元主义不但应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应用,在经济领域也如是。
序:用理性的眼睛看中国¶
- 第 24 页
我们所说的革命,是指以群众暴力等急剧方式推翻现有制度和现有权威的激烈行动(不包括反对侵略的所谓“民族革命”)。
- 第 30 页
总结自身的教训这比求助于西方学者韦伯、维特根斯坦、福柯的思想和语言更为重要。
希望与凶险¶
- 第 6 页
刘:西方是广告异化和技术异化,我们是政治异化和伦理异化。西方的异化是把人变成机器,而我们的异化则把人变成顺民,连知识分子也变成只是顺民。
- 第 8 页
刘: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把整个国家的发展建立在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基础上,而且获得了成功的国家。日本没有美国那么广阔的社会空间和自然空间,因此,它对个人潜能的限制就多一些。中国将来也不可能把整个国家的发展建立在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之上,它恐怕还应当保留强大的社会调节机制,对个人的限制恐怕要比美国多一些,至少得像欧洲的法国、瑞典等国家。否则,社会将会有贫富过份悬殊的倾斜。
- 第 12 页
二十世纪中国的“理想社会”破灭了,但是还得有“社会理想”,所以我们才有兴趣继续谈中国。
适应与反抗¶
- 第 54 页
李:而毛在四个“伟大”中最喜欢的是第一个“伟大”――即“伟大的导师”。章士钊《柳文指要》说毛是“君师合一”,马屁拍到点子上了,毛大概很高兴。毛对鲁迅痛骂过的章士钊如此厚待,除了有个人交往的历史原因外,还说过章士钊只反人民不反共,这很有意思,也是事实。
李:其实这也就是“精英心态”。当代知识分子也许不承认自己的士大夫心态,但恐怕还是自以为社会“精英”。老实说,以为可以依靠“精英分子”来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以为充当王者师或作为社会精英,可以设计一套治国方案、社会蓝图,然后按照这套方案和蓝图去改变中国,完全是一种幼稚病。这只是士大夫心态的变种而已。我不相信社会的总体设计,也不相信什么文化战略、文化批判等等。我强调的是一个一个的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和方案,这需要调查研究,需要今天的知识分子、学者、专家下苦功夫的。
康有为评说¶
- 第 111 页
李:我现在愿意很明确地说,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创造性的伟大思想家。
个人主义在中国的浮沉¶
- 第 134 页
原子式的绝对独立、自由、平等的个体,正好是走向集体主义、集权主义的通道。
“斗争哲学”和所谓辩证唯物论¶
- 第 146 页
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种新的科技发明,即一种新的工具进步,开始总是被公会反对,因为新的工具将取代许多劳动力,造成工人失业,而资本家由于能增加利润,反而对新工具欢迎和采纳,从而造成科技发展和工具的不断进步,以至于今日。当然这其中知识分子作了重大贡献。我一直有一观点,过去没敢明讲。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什么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近代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这其实也有“经典”依据,列宁不就说过,工人阶级只能产生工联主义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从外面灌输给工人的吗?这正好说明马克思主义并非工人阶级本身的世界观,它与工人阶级并没有什么关系,但也许马克思本人也并未意识这一点,他以为他的思想学说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
主体论学案的回顾¶
- 第 150 页
按照几十年惯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专利权是属于党的高层领导,不能由知识分子来“任意”发展。
经济前提与政治民主¶
- 第 256 页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柢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我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柢就是一句话:吃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