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urvey, B. E. (2005): 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

View on DouBan

@book{Turvey_犯罪心理画像_2005,
  author    = {Turvey, Brent E.},
  title     = {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
  year      = {2005},
  publisher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url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24893/},
  note      = {李玫瑾译},
}

物证

在美国仅 5% ~ 25% 的刑事案件在庭审中利用到了物证。数据来源于:

  • Horvath, F., & Meesig, R. (1996). The criminal investigation process and the role of forensic evidence: a review of empirical findings.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41(6), 14032. http://dx.doi.org/10.1520/jfs14032j

第 5 章 犯罪再现简介

现场血迹的喷溅形状比起血迹的 DNA 分析更能说明问题。

  1. 顺序性证据。

  2. 方位性证据。

  3. 行为证据。

  4. 位置证据。

  5. 所属关系证据。

  6. 限定现场的证据。

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目击证人的证词是不可靠的。

第 6 章 证据动态变化

Thornton:

刑事科学家几乎已经普遍地接受了洛卡尔物质交换定律。这条定律是洛卡尔于 20 世纪初提 出来的,当时洛卡尔是法国里昂第一所犯罪实验室的主任。洛卡尔物质交换定律是指一旦两 件物体相互接触,其间必将发生物质交换。

第 7 章 分析伤害形态

在创伤模式分析时,非常重要却又经常被忽略的是判断伤害是发生在死亡前、死亡过程中或 死亡后。这常常是一个棘手的、含糊不清的过程,只凭伤口的检验还不够。但是,如果伤害 的发生与死亡时间十分接近,那么确切地确定伤害与死亡的时间前后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 8 章 被害人研究

被害人情况快速询问清单:

  1. 被害人是否认识犯罪人?

  2. 被害人是否怀疑任何人,为什么?

  3. 被害人是否有犯罪的历史,或者举报犯罪的历史?

  4. 被害人是否有武器?

  5. 被害人是否具有好斗的个性?

  6. 被害人是否曾经成为过警察记录中的人物?

被害人研究的基本要求:

  1. 确定被害人的自身特征(如民族、体重、身高、头发颜色、眼睛颜色等)。

  2. 确定被害人的职业或是上班地点,以及上下班次。

  3. 收集被害人的犯罪经历。

  4. 收集被害人每天的生活规律、习惯、活动。

  5. 收集所有被害人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并逐一询问。

  6. 收集所有被害人朋友的相关信息,并逐一询问。

  7. 收集所有被害人同事的相关信息,并逐一询问。

  8. 收集被害人的医疗记录。

  9. 收集被害人的精神病史,并逐一询问所有给被害人提供过心理帮助的人。

  10. 收集被害人所使用过的药物,与已知的被害人的毒物作比较分析。

  11. 收集被害人的经济背景(如信用卡、纳税及保险情况)。

  12. 收集被害人的教育背景。

  13. 收集被害人的居住背景(如曾经何时、何地、跟谁住在一起等)。

  14. 尽可能花时间关注被害人身边的个人事情(如常去的地方、工作、家、卧室等)。检查 任何可利用的相册、日记、杂志。记录下被害人的音乐和文学爱好,以便发现他们崇拜 谁,他们想让其他人怎样看待他们,还有他们总体上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

  15. 收集关于被害人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所有可利用的信息。可能的话,至少下列内容是必须 要收集的:

    • 确定被害人网络服务商的情况。

    • 确定被害人的电子邮件地址。

    • 检查被害人的通信录及其连接的数据库。

    • 检查被害人的收发邮件。

    • 检查被害人计算机中的所有文档。

    • 确定最近一次计算机的用途及各种软件的用途。

  16. 根据证人证言和证据,建立一个被害人最近活动的时间表。

  17. 走一遍被害人走后一次走过的路,不管他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尽量从被害人的视角来观 察这条路,再以犯罪人的视角来观察这条路,但一定要分开来观察。

  18. 寻找被害人所经过或想经过的路上的监控录像,它可以重现被害人的行为甚至真实的犯 罪情形。

建立时间表:最后的 24 小时

  1. 收集所有可利用的法庭证据和事实证据。

  2. 收集所有的犯罪现场照片。

  3. 收集所有的证人资料。

  4. 建立一个事件时间顺序和地点的线形列表。

  5. 要尽量详细地建立一张被害人受攻击之前 24 小时地活动路线图。

  6. 根据地图和法庭证据的引导,实地走一遍被害人在最后 24 小时里走过的路。

  7. 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下所有事件线路上的背景因素;被害人曾接触或跟其走过的车辆、人 员、活动及职业者等,犯罪人完全可能、或许经过伪装,就藏在上述情况中。

要尽量确定以下内容:

  1. 犯罪人在什么地点接触到被害人。

  2. 犯罪人在什么地方实施了攻击。

  3. 能否从周围的地方来观察攻击行为,能看到多少。

  4. 犯罪人是否熟悉这个区域,以便知道某一特定的地方,以及如何到达那里。

  5. 是否熟悉被害人、并对其生活日程中所要经过的路线很了解。

  6. 是否需要提前踩点或守候。

  7. 这条路线是否将被害人置于更高或更低的被害风险中。

  8. 在这条路上获取被害人是否将犯罪人置于更高或更低的风险之中。

第 9 章 死因心理剖析

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确定死因心理剖析统计学的有效性(准确性)或任何一种死因心理剖 析可靠性的研究。

第 11 章 犯罪现场特征

现场的位置:

  1. 谁经常出现在现场以及周围的区域中?

  2. 他是如何到达现场所在的地区(使用车辆、飞机还是步行等)?

  3. 现场上又什么东西?

  4. 正常情况下现场上发生过什么活动?

  5. 在现场附近的区域发生过什么犯罪行为?

  6. 该现场与其他犯罪现场的相对位置如何?

  7. 犯罪人是如何进入现场(交通工具、出入口等)?

  8. 犯罪人为什么选择那个现场(故意的、偶然的、为了方便等)?

  9. 犯罪人必须对该地区达到怎样的熟悉程度才能够找到该犯罪现场?该现场是一个随便路 过的陌生人都能够发现的吗?或者到达该现场需要对该地区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吗?

第 13 章 理解犯罪惯技

犯罪人仅被捕一次就能从中学会将来如何逃避执法机关的侦察。更为夸张和具有讽刺意味的 是,美国的执法机关和犯罪人都把“蹲监狱”看成是“上大学”。这是因为缺乏犯罪经验的新手 有太多的机会与已经掌握大量犯罪知识的老手们接触,结果就造成犯罪人经过短短几年的服 刑就有可能超越其原有的犯罪惯技而大大提高其犯罪技能。

第 17 章 犯罪人特征

犯罪心理画像是科学吗?

对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