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秦晖, (2015): 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 .. code-block:: bibtex @book{秦晖_走出帝制_2015, author = {秦晖}, title = {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year = {2015}, publisher = {群言出版社}, } 周期性浩劫与“乱世增长” ---------------------- 根据该书各卷的研究,西汉末年与新莽大乱中,人口从6000万降至3500万;东汉末年大乱, 人口再从6000万降至2300万;隋唐之际大乱,人口从6000万降至2500万;安史之乱后以讫五 代,战祸连绵,人口从7000万降至北宋初年的3540万;宋元之际大乱,中国(指宋辽金夏之 地总计)人口从1.45亿降至7500万;元明之际,从9000万降至7160万;明末大乱,人口从近 2亿降至1.5亿, 清初顺治至康熙初的战争损失还有约2000万。以太平天国战争为中心的清 末咸、同大乱,人口由4.36亿降至3.64亿。而辛亥革命后的整个民国时期,尽管实际上也是 “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战祸不断,属于两个稳定“朝代”之间“改朝换代”的乱世,人口却破 天荒地出现“乱世增长”,从1910年的4.36亿增至1949年的5.417亿。 因此根据该团队的研究,历史上中国人口的大起大落现象,大约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第一 阶段是元以前,每次“改朝换代”人口通常都要减少一半以上,甚至60%以上。第二阶段是元 以后至清末,每次大乱人口减少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但是正如《中国人口史》作者所说, 这种变化其实主要是因为元以后中国人口基数大了,分布广了,而且出现了多个人口稠密中 心,大乱不可能席卷所有这些地方。但在大乱涉及的地方,人口损失的比例与元以前相比, 骇人听闻的程度并不稍逊。而整个大乱造成的人口减少绝对数甚至远比前一阶段更大。第三 阶段就是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时期人口的“乱世增长”是此前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其意义 我们以后再说。 如此仇恨为哪般? ---------------- 仅就明清之际的“张献忠屠蜀”而言,按明末统计,四川有人口385万,到清初顺治十八年全 川平定后统计,只剩下一万八千丁!丁是纳税单位,加上妇孺,加上未录人口,充其量也不 超过10万人吧。从385万到10万,要说是人口灭绝,一点都不假。现在的四川人,大都是清 初以后移进去的 康熙初年出现入清以来第一轮修志高潮,四川各地多有援例而为的。那都是一批怎样的志书 啊!乱后之作,纸差印劣,篇幅单薄,不少注明是县官或同仁私人凑钱印的,因传世极少, 如今多属善本。而其中内容,赋役志则多有一县仅数十丁者,有县官和移民来到无人之地, 林莽丘墟,虎多人少,初来移民数十户一年为虎所食近半者。而其《艺文志》则多为虎口余 生孑然幸存者的恐怖纪实,令人不忍卒读。 重审历史上的“制度”问题 ---------------------- 《中国近代通史》对清代就是这样看的。该书认为:在整个清代“土地兼并”与土地分散是两 个互相平衡的过程,因为富人的大家庭不断分家造成家产分散,而赤贫者多无力成家延续后 嗣,其家庭趋势是归于消灭,只有中等人家有按原规模延续的最大几率。因此乡村人口的阶 级结构是长期稳定的,“地主阶级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多”的趋势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