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李泽厚, (2008): 杂著集 ================================= `View on DouBan `_ .. code-block:: bibtex @book{李泽厚_杂著集_2008, author = {李泽厚}, publisher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series = {李泽厚集}, title = {杂著集}, url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163341/}, year = {2008}, } .. note:: 看来刘晓波把李泽厚伤的很深。 豆瓣上有个有趣的评论,说“一些抒情散文有点莽汉围上围裙乍做家事的豁出去的羞怯”。 哈哈! 新春话知识 ---------- 第 27 页 记得有个材料说,陈寅恪回国时去见夏曾佑,夏说,你懂几国外语多好,我现在感到没书读了。陈当时心里颇不以为然:中国书那么多,怎能说没书读了呢?但后来,陈暮年时却深感夏的话有道理,因为中国书说来说去也就是那些基本东西。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几个问题 ------------------------ 第 86 页 我为什么认为康德有时比黑格尔厉害呢?你看康德美学中就讲到,线条是真正的美;而在黑格尔的《美学》里,大量讲到的则是色彩。马克思说,色彩是最普遍的美。老实讲,也是较为低级的。它给予动物的官能感受是比较强的。比如红色,对动物也有刺激。线条就不同了,它更加带有精神性。它既积淀着社会的积极因素,又能使人得到感官的愉快;既是感性的、形式的,又是精神的。 第 89 页 在中国艺术中,想像的真实大于感觉的真实。……中国人理智对情感起很大的作用,他们清楚的意识到在看戏!这是进来,那是出去嘛。可见想像这个东西是与理解连在一起的。因此中国的艺术,在创作与欣赏中都追求神似而不追求形似。但神似又不离开形似,所以齐白石讲“似与不似之间”。 刘长林《内经的哲学》序 ---------------------- 第 119 页 多年以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总喜欢固守于某家某人,特别是几个熟人,无非是孔孟老庄等等。并且,讲来讲去,总是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社会论……,如是云云,实在乏味。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哲学史弄成了羊肉串,却很少去研究中国哲学所体现出来的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思维方法等等。 中国思想史杂谈 -------------- 第 135 页 孔子讲“述而不作”是有原由的。真正把氏族社会这一套制度定型化规范化的是周公,所以孔子那么佩服周公,要承继周公。我们要真正了解儒家,就应该首先从这个社会根源去理解。什么代表奴隶主还是封建主,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争来争去,我觉得根本不着边际,并不能把最根本的东西抓住。 第 139 页 孟子讲兼爱,主张对任何人都爱。孟子就问,你能爱别人的父亲与爱你自己的父亲一样吗?这不符合“人情”。尽管博爱之说多得很,但一般很难办到。这也是儒家和基督教,佛教等等一个很重要的区分点。 第 140 页 马克斯韦伯说,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主要是有一批清教徒,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所以拼命的去节约克制,然后积累财富,这是为上帝而不是为自己,这样才有了资本主义。 第 142 页 李约瑟说,中国的思想的特点是没有上帝,没有创造主的概念,这是对的。 西体中用 -------- 第 161 页 最近冯友兰先生听说我提出西体中用,主动(非应我要求)的写了幅大字对联送我――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刚日读史柔日读经。 美育与技术美学 -------------- 第 185 页 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不是通过宗教而是通过审美达到对最高人生境界的追求。 中国哲学的传统,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对于生命,对于感性世界是肯定、欣赏、赞扬的态度。这与宗教有很大的区别,不管事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都认为感性世界是虚幻的或有罪恶的。 文艺复兴时代有个人,他途径瑞士时感受到自然美,便赶紧忏悔,认为这是魔鬼在诱惑,即感性世界在诱惑他。 为儒学的未来把脉 ---------------- 第 286 页 有人说,基督教才是中国人的前途,只有基督教能够救中国。 .. note:: 现在还有人这么说,不可理喻。 从辛亥革命谈起 -------------- 第 305 页 随着八十年代禁忌逐渐解除,学术气氛逐渐活跃,我终于敢在少数朋友中宣讲“戊戌变法可能成功,辛亥革命一定失败”,“辛亥革命未必必然或必要”之类的论调了。 第 309 页 Karl Popper 的“你也许对,我也许错,让我们共同努力以接近真理”的“批判理性”。 第 310 页 “要改良不要革命”既是针对中国实际而发,也符合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note:: 此文颇有删节。 四个“三言两语” ---------------- 第 330 页 九十年代大陆学术时尚之一是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王国维、陈寅恪、吴宓被抬上天,陈独秀、胡适、鲁迅则“退居二线”。这很有意思,显现出某种思想史的意义,提示的或是人生价值、学术价值究竟何在及两者的复杂关系等等问题。 《李泽厚论著集》思想史卷序 -------------------------- 第 345 页 我在该书(《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后记中也讲过,它是提前完成的急就章。为什么提前?是想赶在某种丰雨之前,否则就出版不成了。这一点当时也和一些朋友说过。但这只是当年的一种朦胧预感,却绝没想到后来会是那么一场暴风雨,而且来得那么快,那么急,那么狂暴恶劣,几乎摧毁了一切,也使《现代》在大陆几乎成了禁书。 读周作人的杂感 -------------- 第 373 页 我仍然喜欢鲁迅,喜欢陶潜、阮籍,也喜欢苏东坡、张岱,就是很难喜欢周作人。我总感觉他做作:但那是一种多么高超的做作啊。